在F1的世界里,動力系統的每一個細節都為極致性能而生。為什么在民用車上常見的正時皮帶或正時鏈條,在F1發動機上卻完全被拋棄?這背后不僅是速度與精度的較量,更是技術與成本之間的權衡。
在F1賽車發動機中,氣門的正時控制并不依賴于正時皮帶或正時鏈條,而是通過固定的齒輪來完成。仔細看看F1那些高性能發動機,就會發現它們與民用車存在不少顯著差別。

例如:
- 預燃室點火(幫助F1實現超稀薄燃燒)在量產車中幾乎沒有應用;
- MGU-H電機(在渦輪軸上回收多余能量)在民用領域也未普及;
- 混合動力技術的目標也完全不同:F1強調快速充放電和峰值功率,而民用混動車追求的是最高效率。
這些新技術是近幾年才進入F1的,但有些差異則存在已久。例如,正時鏈條和皮帶在F1中最后一次出現還是在上世紀80、90年代,之后它們被布置在發動機前端的剛性齒輪系統取代。
在民用活塞發動機中,正時皮帶或鏈條依然是主流方案,用來連接曲軸、凸輪軸及其他輔助系統。那么,為什么F1要走一條不同的路?

梅賽德斯-奔馳的工程師給出了多個理由,其中最重要的是——性能。通過齒輪連接,凸輪軸乃至氣門的控制精度更高。在高性能環境中,這種精確性是挖掘燃燒效率、提升輸出的關鍵因素。換句話說,我們更應該問:“為什么這種技術沒有被應用到量產車上?”
答案很簡單:無論是開發、制造工藝,還是所用材料,成本都很高,不適合量產車。對于民用車而言,追求的是耐用性與成本效率,而不是極限性能。
有人會提到高轉速是鏈條或皮帶的短板,這在過去確實如此。早期的自然吸氣V10發動機可以輕松轉到 20000 轉/分,這對于皮帶或鏈條來說幾乎不可能承受。不過,現在的F1渦輪混動發動機轉速已降至規定的上限15000 轉/分,而且在實際比賽中,出于燃油限制和耐久性考慮,發動機多在12500 轉/分鐘附近達到功率“平臺期”。即便如此,工程師們依舊不會考慮回歸鏈條或皮帶——即使轉速允許,它們的精度與耐久性依然無法與齒輪系統匹敵。
齒輪驅動的凸輪軸系統如果制作精良,能夠在高轉速下保持極高的精度和耐用性。然而,其高昂的成本使它在量產車中罕見應用。一旦使用,它比正時皮帶更耐用,而正時皮帶即便面對如今較低的F1轉速,也很可能難以勝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