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蟬數量異常增多引發的市民困擾,蟬數量激增的核心原因:多品種“大年”疊加。
“大小年”現象集中爆發,蟬存在周期性“大小年”現象,今年恰逢多個品種(如黑蚱蟬、蟪蛄、蒙古寒蟬等)同時進入繁殖高峰(“大年”)。不同生命周期(如3年、5年、17年)的蟬若蟲因氣候條件適宜,同步破土羽化,導致成蟲數量遠超往年。
蟬卵孵化階段(秋冬)的環境條件(如溫濕度)影響若蟲存活率,近年穩定的氣候為大規模孵化提供了基礎。
上海持續推進城市綠化建設,公園、小區樹木覆蓋率提高,為蟬若蟲(地下生活)和成蟲(樹上棲息)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間。例如,奉賢區生物多樣性調查已記錄1200+物種,昆蟲種類豐富度提升。
專家明確表示,今年蟬群爆發與夏季高溫無明顯因果關系,屬于自然種群波動。類似現象在歷史年份也曾出現,但公眾關注度較低。
“蟬尿”困擾:成分無害,但需防護,樹下滴落的液體是蟬取食植物汁液后排出的代謝液(含水分、氨基酸、糖類),因含營養物質略帶甜味,俗稱“蟬尿”。
醫學研究證實其不含毒素或病原體,對健康人群無害。極少數過敏體質者接觸后可能出現皮膚紅腫,建議清水沖洗并外用爐甘石洗劑。
行人快速經過樹下時,蟬受驚可能加速排泄(“嚇尿”),導致滴液量驟增。
樹下行走時撐傘、戴寬檐帽,避免液體接觸皮膚或衣物。
穿深色衣物,減少污漬可見度;若衣物被污染,及時清洗即可。
關閉窗戶或使用隔音窗簾降低噪音。
蟬成蟲壽命僅3-4周,鳴叫(雄蟲求偶行為)高峰期將在8月中下旬自然消退。
專家強調,蟬是生態系統重要環節(為鳥類提供食物,蛻殼可入藥),且集中出現屬短期現象,**無需刻意撲殺**。避免在居民區密集種植蟬偏好樹種(如梧桐、柳樹),平衡生態與居住體驗。
推廣類似奉賢區“生物戶口本”的科普活動,提升公眾對自然現象的認知與接納度。
今年上海的“蟬災”是自然周期與城市生態改善共同作用的結果,蟬群將在夏末自然消退。短期防護可緩解困擾,長期需通過科學規劃和公眾教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蟬鳴是夏日烙印,不妨將其視為城市野趣的生命力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