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來自廣東佛山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據央視新聞報道,佛山出現一起輸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熱疫情,截至7月19日,全市累計報告確診病例1873例 ,好在所有病例均為輕癥,無重癥和死亡病例,且已有720例痊愈。與此同時,90%疫點村居已由高風險降至中風險以下,防控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基孔肯雅熱究竟是什么?為何會在佛山出現這樣大規模的感染?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一下。
基孔肯雅熱是一種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在廣東,主要的傳播媒介就是白紋伊蚊,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花斑蚊”。這種疾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亞被證實流行,1956年分離到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和東南亞地區 ,如今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報告過病例。
感染基孔肯雅熱后,病患通常最先出現發熱癥狀,隨后關節疼痛接踵而至,疼痛多出現在腕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指關節等小關節。2 - 3天后,四肢或全身會出現皮疹,多為斑丘疹,一般3至5天就退疹。整個病程通常持續5 - 7天 ,絕大多數患者病情較輕,不過個別患者關節疼痛可持續2 - 3個月,甚至更久。與大家較為熟悉的登革熱相比,基孔肯雅熱潛伏期更短,傳播速度更快,且小關節疼痛的表現更為明顯和持久。
此次佛山疫情中,順德區確診病例最多,達1790例,主要集中在樂從、北滘、陳村鎮;禪城區有49例,集中在石灣鎮、祖廟、張槎街道;南海區34例,集中在桂城街道。疫情發生后,佛山市迅速行動,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組織專業人員入戶滅蚊,全力降低蚊媒密度,切斷傳播途徑。同時,全市指定53家二級及以上醫院作為定點收治醫院 ,核增35家醫院可開展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檢測項目,還準備了3696張防蚊隔離床位,為患者的救治提供了充足的醫療資源。
對于普通市民來說,不必過于恐慌,但需要提高警惕,積極做好防控措施。防蚊滅蚊是預防基孔肯雅熱的根本,大家要及時清理家中積水和雜物,水生植物的栽培容器、花盆底部托盤等容易積水的地方要定期清洗換水;安裝紗門紗窗,睡眠時使用蚊帳;在戶外活動時,穿淺色長袖衣褲,涂抹避蚊胺等驅蚊劑 ,盡可能避免被蚊蟲叮咬。如果出現發熱、皮疹、關節痛等癥狀,應立即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主動報告旅居史和蚊蟲叮咬史,積極配合治療。
基孔肯雅熱雖然來勢洶洶,但只要我們了解它的傳播途徑和預防方法,積極配合防控工作,就一定能夠有效控制疫情,保障我們的健康和生活。讓我們攜手行動起來,共同守護美好的家園,遠離蚊媒傳染病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