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近一年幾乎就是讓銀河靠著照搬迪子的爆款產品序列,來一款對標一款“卷”一款,很快就搶到了不少蛋糕。
而最新的銀河A7,顯然就是秦L/海豹06兩款DM-i轎車的對標品。8.98-12.58萬的價格,比迪子雙雄壓得更狠。這次探店試駕就帶大家來看看它。
精致度一直都是吉利的一大優勢,即便是10萬左右的價位,只要成本允許,吉利就能有良好的發揮。
顯然,銀河A7的設計沒有秦L那么濃郁的中國風,線條更簡潔、更樸實,但對細節的考究度也明顯更高。車體尺寸直接突破了4.9米,逼近中大型車的水平了。
橫貫式的燈組中,LED日行燈的紋理刻畫很豐富,即便受限于成本使用了斷開式燈組,但不影響最終的成型效果。

外后視鏡上的轉向燈整合了更多的功能,包括充電時的狀態指示燈,和智駕功能開啟時的外部警示燈。點亮之后的視覺效果很亮眼。

內飾的整體設計已經是很熟悉的銀河家族風格了,包括兩幅式方向盤、更貼近傳統化審美的黑色與米色內飾搭配,以及座椅的設計風格。大部分能夠用手部觸及的部分都做了處理,包括中控臺上方采用了軟性的搪塑材質,中控臺下方都使用了手感很柔軟的仿皮包裹。
16通道的魅族音響在配置單上是只有頂配才有,不過按照目前的銷售政策其它配置車型也是限時贈送的狀態。實際感覺低音的功率很足,人聲的清晰度不錯,中高音的表現也很飽滿,沒有明顯的破音。

方向盤的盤幅中等略偏大,環身的皮料手感很好,兩側的操作區域使用的是一體化的黑色烤漆面板按鍵,兼顧了手感和成本,并且不容易沾染指紋。另外輔助駕駛在方向盤上有單獨的開關鍵,不需要與懷擋撥桿兼用,這點要注意。


與“千里浩瀚”智駕綁定的配置,都有著尺寸達15.4寸的2.5K屏,清晰度非常高。使用的自研芯片“龍鷹一號”,廠商宣稱其算力與高通的8155相當。從拖拽地圖的表現來看,雖然幀率不算特別高,但是流暢性、跟手程度還是能保證的。
魅族車機系統的交互設計一如既往地簡潔,所有視覺元素都做到了非常極致的扁平化程度。Dock欄的左下方,做成了一個可變的交互欄,也就是所謂的“SmartBar”,譬如在充電的時候有充電效果動畫;播放多媒體的時候能顯示當前歌單;進入應用之后能變成回到桌面的快捷鍵,但在開啟導航的狀態下就會變成當前導航指引的簡略提示欄。這種根據當前場景來判斷需求優先級的功能,已經成為了智能化的一個重要實現方式。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帶有“千里浩瀚”智駕的配置,都綁定了一個車外揚聲器,而且附帶了不少功能。除了能調節音量、選擇試聽位置之外,還有很多根據不同場景預設的可選播報音頻。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一個配置呢?按照銷售的解釋,這在很多需要提示車外行人的場合下,能很好地替代直接鳴喇叭的方式,顯得更加文明。不錯的設想。

副中控臺保留了一組實體按鍵,除了中央部分的大旋鈕是調音量的快捷鍵,其它的控件都是用于調整空調的,包括溫度、風量、AUTO、內循環、前風擋除霧在內的所有常用功能都可以輕松盲操。

全景天窗的面積非常大,不但可以開啟,而且帶了電動遮陽簾,算是不少人心心念念的“頂配”天窗了。而且頂棚留下了操作天窗的實體撥桿。甚至頂棚區域的面板都用了黑色的烤漆面板,附帶鍍鉻邊框。在這種可見度不算太高的部位也沒有縮減用料,還是挺難得的。
當然,適當的降本還是無可避免的,譬如使用頻率更低的照明燈,用的就是熱感應式的觸控面板,手感不夠“實”。


座椅的仿皮面料很出色,不但質地柔軟,而且手感的細膩程度,和傳統的半苯胺真皮的差距已經很小了。填充的厚度也足夠,而且有三個配置是帶有前排座椅的加熱和通風的。人機設定方面,座椅的最低點處在一個比較均衡的位置,既有一定程度的半躺姿勢帶來的低重心效果,又能兼顧前方的視野。唯一的小遺憾在于安全帶高度無法調節。


超過4.9米的車長,為銀河A7帶來了一個非常寬裕的后排空間。膝部空間輕松達到三拳,頭頂間隙也有很不錯的富余,座椅的面料一樣出色,靠背的傾斜角度也給得很足。座椅中央的扶手也是全系標配的,只是根據銷售的反饋,最低配扶手上沒有杯架。
另外,座椅前方的出風口上,預留了兩個USB口,而且參考了比亞迪的做法,一個是Type-A格式,另一個是Type-C格式,照顧到了新老款手機不同的充電需求。


不過,后排座椅也有一些“穿幫”的地方。首先,坐墊的角度比較平,有點撐不住大腿;其次,座椅外側的門板有明顯的突起造型部分,而且沒有覆蓋軟包,后排滿員時外側的乘客容易被磕到;另外,后排外側的安全帶固定位置,直接位于靠背內側,座椅靠背翻折后再收回時,容易壓住安全帶。


行李廂的容積標稱535L,與當下后備廂動輒600L以上的純電車型相比有差距,但水平已經足夠優秀,而且內部很平整,開口面積也夠大。只是尾箱蓋的支撐桿是外露的,沒有包裹在側壁里,東西塞多了容易壓到內部的行李。

(手機拍照曝光問題,多多諒解~)
受限于成本,吉利10萬元左右價位的車型,很難在動態上做到完美,但也堅守著一定的底線。至少在操控和靜謐性上,銀河A7的水平還是很穩健的。
銀河A7的EM-i系統,和DM-i的架構非常相似,都是P1+P3的單檔混聯構型,主打的優勢在于發動機單元的熱效率、以及使用了碳化硅的功率模塊。動力方面,112馬力的1.5L自吸四缸機,搭配238馬力的前置單電機,能夠做到7.1秒的百公里加速水平。
實際上手的感覺,的確更接近于燃油車的動力輸出風格,起步反應雖然更平順也更敏捷,但是即便油門全踩,推背感也和搭配CVT的油車更相似,并沒有所謂的“電驅感”。好在實際的加速度并不差,市區超車毫不費力。
更難得的是,即便車速突破80km/h,也沒有明顯的發動機噪音傳出,平順程度和DM-i相比也不差。只是胎噪比較大,瀝青路面也壓不住,風噪的抑制倒是還算可以。

操控方面,最大的弱點在于轉向的手感,主要問題在于回正力矩比較弱,反打完之后的方向盤回輪速度比較慢,而且隨角度的阻尼回饋不夠自然,不但缺乏路感,而且平順性一般。不過車頭的敏捷度還不錯,標稱的低速轉向半徑只有5.3米,只需占用三個車道就能輕松完成掉頭,在一些二三線城市舊城區的道路上很是受用。
懸架的支撐性良好,有一定的緊繃感,過彎時車身的跟進速度也不錯,濾震對于坑洼路面的處理速度比較快,也能有效削弱路面帶來的沖擊感。


銀河A7在不到4萬的價格帶里,足足“擠”下了7個配置,其中純電續航70km的版本三個,150km的版本四個,除了70km和150km的兩個最低配搭載的是單目前攝之外,其它的“千里浩瀚”版本用的都是市面上比較少見的雙目前攝,搭配來自于地平線的J6M芯片,算力128TOPS已經不能算低了。
要知道就在一兩年前,這個價位的主流算力也才不過10TOPS上下。在配置單里,這套系統甚至能實現高階的城市領航、記憶泊車功能。

由于試駕車沒有“千里浩瀚”的使用權限,所以在試車的過程里簡單體驗了一下LCC。在擁堵的路況下,系統對于跟車速度的控制還是很穩的,而且能做到自動停車、起步,在基建良好的市區行駛時能減緩不少壓力。不過受限于殘破的路面,地上的標線并不算清晰,系統丟失標線之后就會重新將兩側的圍欄、水泥路沿石作為錨定物,導致車子經常“自作主張”地偏向一邊,讓人捏了一把汗。我覺得跟車時的策略還可以再優化一下。
另外,儀表SR渲染對于障礙物的更新幀率不高,看上去就像是在播PPT。而頂配的HUD也和銀河E5上的一樣,基本上只有儀表的信息濃縮,雖然清晰度還算高,但是字體不大,核心信息不夠突出,智駕的SR渲染比儀表更拉胯。個人覺得,這種小尺寸的HUD實在沒有顯示智駕SR的必要。
獨立試駕總結
單就賣相而言,它和秦L、海豹06相比還是有優勢的:更精良的做工、更好的用料、更勝一籌的靜謐性,但我認為也談不上拉開很大的差距。
乍看之下,價格門檻比起秦L低了足足一萬,實際上這是通過搭載單目版本的駕駛輔助系統實現的,而且低配版的座椅也只有手動調節。把配置單拉齊了看,它相比起秦L只有一些局部的領先。

最后來談談配置選擇。7個配置的劃分,主要是圍繞下面這幾點展開的:純電續航(捆綁快充)、智駕系統(捆綁高性能車機)、座椅配置。
不過我覺得設置如此多的SKU還是顯得有些復雜了。因此,我個人認為70km的探索版和150km的探索+版最適合入手。
最后說一下,吉利顯然是在摸著比亞迪過河,照著爆款進行針對性優化,產品力高一點情有可原。比亞迪作為我們口中的“破風者”在對手出牌之后,也會進行下一輪產品的升級,態度必然是寸土不讓。
細分市場的用戶們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