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化趨勢愈演愈烈,和傳統燃油車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結構更加復雜多變,幾乎是一個品牌一個結構,比如說吉利Hi·P、比亞迪DM-i等等。百花齊放,可能就是形容現在的混動汽車市場。所以,我作為一個領克03的擁躉,自然而然地對領克品牌目前的混動技術,產生了興趣,相信不太了解混動,但是又比較喜歡領克品牌的朋友也有不少疑問,比如說現在領克EM-P高端車型采用的P1+P3+P4電機方案是什么意思?到底好不好?別急,一篇文章給你答案。

縱觀領克目前在售的所有車型,除了領克01和領克03還有上藍牌的EM-F油電混合車型以外,其他所有的混動車型都采用的是上綠牌的EM-P插電式混合驅動。

什么是“Px混動”?
而想要了解領克EM-P,首先得了解“Px混動”。其實“Px混動”的說法指的就是電機所在的位置,同時位置不同也會影響電機與變速箱的連接,同時也會改變變速箱與電機的并聯或者串并聯。這里的P是position(位置)的意思。對于單電機的混合動力系統,根據電機相對于傳統動力系統的位置,可以把單電機混動方案分為五大類,分別以P0,P1,P2,P3,P4命名。
那么知道了“Px混動”的概念,領克EM-P的混動架構它究竟好不好呢?我們就逐一單個進行分析。

首先是P1,它的電機位置是在變速箱之前,安裝在發動機的曲軸上,也就是原本飛輪的位置。發動機曲軸則充當了ISG電機的轉子,所以它同樣支持發動機啟停、制動能量回收發電。所以,有機械連接的P1布局傳動效率會高出不少。
但真正要開始走向“純電”感受的,還是P3與P4,前者集成于DHT后端---也就是說P3本質上就是一款EV直驅電機。而P4只與后軸有關系,它就是純電車型常見的“后電機”,它會直接搭載在汽車的后橋上,直接作用于驅動后輪,它主要目的就是用來實現四輪驅動與能量回收,而且電機與發動機實際上是通過地面耦合的,工作性質雖然跟其它簡單并聯很類似,但在車內部不存在任何機械連接。

領克EM-P采用怎樣的布局?
看完了三種不同電機位置的原理和優缺點,我們再聊回領克。領克EM-P采用的P1+P3+P4的布局實際上只有領克08的高配車型和領克09采用,而前段時間剛剛發布的領克01PHEV,它采用的是領克獨有的“P2.5架構”,其官方聲稱的“P2.5架構”應該是類似于P3的布局結構,但從技術上講,卻應當是P2的升級版。它的電動機并不是直接與雙離合的變速箱輸入軸連接,而是連在了分管2、4、6、R擋上的輸入軸,此舉算是改善了油電銜接的沖擊,且集成度更高規避了很多P2與P3技術上的難題。
再來看一下電車的3擋DHT擋位有什么優勢。電車的3擋DHT擋位設置其實就和油車的相似,當車輛行駛在高速區間的時候,單擋行駛的扭矩已經不足,而三檔DHT的車型就能夠通過調節擋位,來提升車輛的扭矩,從而依舊能夠從容地行駛在高速區間。那為什么這么多車企還是堅持使用單擋DHT呢?這是因為混動結構本身就比較復雜,在有限的空間里還想加入傳動系統,在某些車企旗下的混動結構中是難以實現的。
領克EM-P是領先的混動架構嗎?
說了這么多領克在技術上的應用,可能大家沒有太大的概念,我們說說在日常行駛當中,EM-P車型能帶給我們什么。我們以2023款領克08EM-P四驅性能Halo版為例,它是采用的P1+P3+P4的布局,在最常見的城市通勤路況,這樣的用車場景可以用純電模式行駛。CLTC 220km的續航,完全夠大部分人3-4天一充電的頻率。純電模式下,僅由電動機驅動車輛,具備和純電車一模一樣的駕駛感受。

當我們的車速在88km/h以上時,發動機才會介入驅動。可以說這套EM-P混動,在日常駕駛接近純電車的同時,也擁有遠超過純電車的續航能力。在需要車輛從靜態迅速起步時,這套系統的彈射起步模式,也可以讓發動機和P1、P3、P4電機共同出力,0-100km/h加速4.6秒即可完成。當車輛開到高架或者環路時,系統會根據駕駛員的動力請求判斷發動機是否介入。當駕駛者有超車需求時,DHT Evo變速器可以降擋,增加發動機的扭矩,幫助車輛快速超車。在120km/h巡航的高速公路上,EM-P會優先使用發動機直驅。相比單擋位的插混,DHT Evo更從容,有擋可用。目前來看,領克EM-P是行業內比較領先的混動結構了。

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領克EM-P的優勢:比純電車續航更持久,比普通混動車更強勁,比增程車更節能。最后,再回答一個問題——領克EM-P和比亞迪DM-i相比如何?如果要將兩者相比較的話,因為EM-P采用了3擋DHT混動專用變速箱,并且在混動結構上更復雜一些,而DM-i只能單檔直驅,在高速區間超車EM-P更有優勢,畢竟采用了3擋DHT。缺點上,從理論上來說,EM-P故障率可能會比結構簡單的DM-i高,不過這只是理論上,畢竟現在并沒有看到領克EM-P動力系統故障的報告,說明它的穩定性也非常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