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汽集團和長安汽車相繼公布了在飛行汽車領域的最新進展,標志著這一新興行業正快速走進公眾視野。
12月18日,廣汽集團正式推出全新的飛行汽車品牌——GOVY高域,并發布了該品牌的首款產品AirJet。實際上,這已經是廣汽集團的第二款飛行汽車。第一款名為GOVE的車型,早在2023年6月就已經完成發布和首飛。2024年,GOVE在廣州CBD上空進行了飛行驗證,并在珠海航展上完成了飛行表演。
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表示,布局飛行汽車是順應時代潮流之舉。高域品牌創始人蘇慶鵬則透露,消費者最早可以在2026年體驗到低空立體出行的新模式,大規模商業化推廣則計劃在2029年開始。

同一天,長安汽車官宣將于12月21日公布關于飛行汽車的研究成果。長安汽車早前曾宣布,在未來五年內將投入超過500億元用于海陸空立體交通方案及人形機器人的布局。其中,在飛行汽車領域,長安將同步開發低空飛行器和飛行汽車兩種形態的產品,并計劃在2026年前推出相關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上述兩家車企外,還有多家國內車企也在積極布局飛行汽車領域,包括吉利控股旗下的沃飛長空公司正在推進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的商業化進程,奇瑞的三體復合翼飛行汽車已經試飛成功,中國一汽也在密切關注和研究飛行汽車。國際市場上,豐田、奧迪、通用汽車等跨國車企也紛紛加入這場空中交通革命的競爭行列中。

隨著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車企們正積極拓展業務邊界,試圖通過創新的產品和服務重新定義未來的出行方式。
飛行汽車作為一種融合了地面車輛和空中飛行器功能的獨特交通工具,在技術上與傳統汽車尤其是新能源汽車有許多相通之處。數據顯示,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的零部件有70%-80%與新能源汽車重合。有機構分析認為,我國在飛機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技術積累和產業鏈優勢可以規模化轉移到飛行汽車的研發與生產中,這為車企涉足低空經濟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構建完整的飛行汽車生態體系需要制造商、運營商、服務提供商以及監管機構在內的多方共同參與。這個復雜的生態系統需要長時間的發展和迭代。
目前,政策環境對低空經濟和飛行汽車給予了大力支持。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的數據,預計到2025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這一數字將增長至3.5萬億元。

馮興亞表示,汽車行業的發展為飛行汽車提供了必要的產業條件,低空經濟為飛行汽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天地,飛行汽車是低空經濟和汽車新四化的雙向奔赴。
廣汽集團新推出的GOVY AirJet利用了自主研發的高性能電驅動系統,電機扭矩密度相比電動汽車提升了200%,最大飛行速度可達250公里/小時,并采用了集成效率高達82%的碳纖維高安全電池包及高密度電源系統,展示了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飛行汽車必須通過嚴格的適航認證才能進入市場。中國航空管理機構設定了較高的認證標準,確保只有具備強大合規和技術實力的企業才能取得市場準入資格。例如,廣汽高域計劃于2025年開始飛行汽車產品的適航認證過程。

未來飛行汽車的應用將主要受到技術和法規兩大因素的影響。短期內,分體式飛行汽車可能會在郊區、營地或景點等限定區域投入使用;中期來看,預計將在未來五年內推出高速長距離飛行產品,實現城市間的快速運輸;長遠而言,十年后可能考慮發展一體式飛行汽車,進一步拓展應用范圍和服務模式。
《汽車人》認為,中國車企進軍飛行汽車市場有著獨特的優勢,這背后不僅有技術積累的功勞,也體現了產業鏈和供應鏈的一次華麗轉身。新能源和智能駕駛領域的深厚積淀,讓車企在電池技術和電機控制等方面有了顯著優勢。這意味著,中國車企可以憑借現有的資源和技術基礎,更迅速地推進飛行汽車的研發與商業化進程,同時還能節省不少初期研發成本和時間。
當然,飛行汽車的成功不只是單打獨斗的結果,它需要一個涵蓋基礎設施、監管框架以及運營模式在內的完整生態系統作為支撐。在這個過程中,車企得考慮怎么跟航空業、城市規劃者乃至立法部門攜手合作,在不打擾現有交通秩序的前提下,順利引入這一新型交通工具。這無疑是一個需要各方都要思考的問題,更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同時,政策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但也要吸取以往新能源的相關經驗,政府的扶持應更多聚焦于技術創新和生態系統的構建,而非單純的生產補貼。車企們要善于利用政策導向,精準捕捉真正的市場需求,而不是一味追逐政策紅利。
安全性和法規認證無論對監管還是企業來說,都任重而道遠。未來的市場競爭不僅是技術的較量,更是法規遵從度的比拼。在中國這樣一個高度重視飛行安全的國家,如何通過嚴格的認證標準,將是各家車企能否脫穎而出的關鍵。
車企們需要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負責任的心態看待這一科技趨勢,思考飛行汽車將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并在此過程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確保這種新奇的交通工具能實現可持續發展。